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BIM未来市场将如何?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呢,我们先从一张图说起。
图片的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位985硕士干BIM,后悔年轻时不懂,相信了诗和远方。
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郞。不管怎么说,985硕士肯定妥妥地算是人才了。可为什么985硕士,去画BIM,会让人觉得是耽误了“高端人才”呢?
其实,这个话题不算新,说白了,就是大家普遍认为BIM的门槛太低,与985硕士不匹配。
就比如一位网友总结说:BIM三板斧,建模、管综加出图,好多BIMer踏入这一行,就是对照着百度学了一下Revit,然后就开启了辉煌的BIM职业生涯。
图| 源于网络
你看,其实,在大家的认知里,BIM就像一个过期的网红,到底能产生什么价值好像大家也不太关心了。
但,话说回来,近些年来,BIM确实就像人民币玩家,政策背书、行业加持、IT跨界代打……这些一系列“外挂”在疯狂升级BIM装备、提升BIM技能的同时,也让BIM身处舆论的风口。
就在前不久,网上突然又多了关于国内BIM现状的讨论,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观点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
我来简单总结一下:一方面认为,在国外建筑行业超过80%的项目运用BIM技术,国内则不足10%,这与中国基建狂魔的形象不匹配。比如,数字化、智慧城市是国家战略,设计端应该提升高质量的数据,有义务为积累数字资产作出努力。又比如,设计师设计能力同质化严重,要想突围必须掌握新技能。
而另一方面则认为,BIM吹嘘成分过多,让人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同时,还自以为是;甲方以为BIM很“牛逼”,BIM以为甲方“很有钱”,能出得起BIM的钱,一直以来,双方存在很大的误会。现实却是大家都高估了对方的实力,行业内卷得让人害怕;再就是,设计师普遍不掌握BIM软件的操作,对培训的效果缺乏信心。
甚至,还有网友犀利的提出:如果一个技术一直都只能靠空喊口号,既没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也形不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这就是一个「伪技术」。
这就好比农民种地收获粮食,可以解决饥饿;工厂生产衣服可以解决寒冷;那如果一个技术,一个产品生产出来,既没有应用的土壤,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案,那么这就是一种标傍出来「伪需求」,看似很超前,实际上毫无意义。
BIM,何以至此?!
图| 源于网络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如何评价,都可能基于一种状态,那就是在没有更多、更深入、更透彻的去了解这项技术的本质,以及自身为什么需要它、想要用它达到什么目的情况下盲目的做出选择。
就比如,北京有一家建筑公司,每年在软件商花的钱上千万,基本上从来没靠设计回本。你可能会说:这公司不是活活被骗了吗?但这家公司在政府能拿到很多项目,政府呼吁什么,他们就大力做什么,这是在发送一个信号:我们和国家最前沿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哪怕要承担经济损失。
我们泡在建筑业的生产环节里,习惯性觉得那些能带来生产力的东西才有价值,可看看身边,名牌包包、最新款iphone、或是一辆豪车,都不提供生产力,它们的价值是给别人发送信号:我买得起。
有的东西在一些人的视角里看没有价值,换一群人就有价值,区别在于,谁把控着信号的收发渠道。
再说白一点,有的公司,就是能靠花钱用BIM,拿到更多的项目。重要的不是用BIM能不能为员工提高效率,而是「我用得起」这个信号。
因此,BIM未来市场如何,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图| 源于网络
其实,早在今年4月,36氪数字时氪也针对此问题组织了行业研讨,其中远大住工副董事长 魔方科技总经理 唐芬就认为,未来建筑的工业化、集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对于模块化建筑而言,BIM会有很好的应用
而光铭研究院院长 陈光则认为,未来三年,国内建筑业并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于是BIM发展照旧,作假也照旧。至于BIM话题会不会被弱化,主要取决于政府意志。在下一波要推动的创新技术出现之前,BIM应该不会被放弃。
明源云资本市场部总经理 邹游认为,BIM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技术升级,而在于是否能够解决工程协同卡点。使用BIM,虽然使建筑在呈现形式上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协同问题。
但在BIMBOX创始人 孙彬看来,BIM在短期来看,是一架提问的机器;在长期来看,它是一位沉默的助理。怎么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当它是提问的机器时,重点在于「补课」,在于让建筑业追上那些有资格去拥抱AI、拥抱数字化的行业。BIM的作用是倒逼企业去面对一个选择:要不要先把课补上,追赶到本来应有的数字化备战水平。
至于,要如何抉择?在我看来,谨记两句话,“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明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才能少走弯路。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话题,BIM未来市场如何?个人觉得不要神化也不要抵触,将BIM看作是建筑数字化的必要进程就好。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