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是指建筑信息建模,建筑信息模型和建筑信息管理。独立但相互联系的功能,不仅在建筑生命周期内设计、建造和运营中产生和利用建筑数据的业务过程,也是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同时还是在整个资产生命周期中,利用数字原型中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的组织与控制。
国外大学在BIM概念产生之前就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而其主要从开设BIM课程、设置BIM方向硕博士和BIM竞赛等多个方面促进BIM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国外高校不仅将BIM作为单项课程,还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使得BIM理念在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贯穿,熟练掌握,最终能够灵活运用到工作中。 一、国外大学BIM人才培养现状
二、国内大学BIM人才培养现状
BIM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开始较早,但是发展较慢,主要形式有部分土建类学院开设软件课程、建立BIM硕士点招生、校企合作建立BIM研究中心、行业协会或企业举办相关BIM比赛等等。形式比较多元化,但是教学比较死板,大多实在原有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增设1--2门专业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教授,真正掌握BIM的人才较少。另外由于大部分教师自身还未能掌握BIM技术,所以本身无法知道,导致国内BIM技术发展缓慢。近几年,众多高校慢慢以此为契机,以发展新兴技术为导向,改革转型。诸多学校慢慢开始有了一些探索。
三、BIM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
BIM不仅是可视化工具,更是不同模型的集成与信息整合,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建筑全生命周期,但目前在土建类人才培养中,跨行业和跨阶段的BIM应用理念尚未普及。BIM在国内建筑行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BIM人才缺乏、经验有限和投资较大都使得建筑行业BIM应用有待挖掘,这些又制约着高等院校BIM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题体系的建立,因此高校土建类BIM人才培养目前更多采取校企试点方式,不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各专业各有侧重,所以只能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多做变革。
在低年级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除了把BIM作为一种绘图软件外,还应把BIM变成教学辅助软件,推动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改革,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BIM,熟悉BIM操作平台等。利用BIM的可视化功能,在低年级的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等课程中皆可运用,可以通过BIM中既有的模块,或教师自己建模,将构件或模型更生动的像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接触到建筑细部,形成更强的立体思维。
比如低年级的建筑制图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二维平面图纸识图转变成三维立体空间的能力,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却发现效果不佳,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之前未接触过建筑类专业术语,更不要说对于建筑形体及其主要组成构件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仅仅凭借投影知识,通过对二维图纸的识读来确定实际的建筑形体和构件。许多学校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图形的应用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对后期看图画图产生了一定的心里阴影,而通过BIM软件构建的虚拟仿真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三维和二维视角中转换,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体验。
又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学习中,大部分构建都是以平、立、剖面图的形式或图片形式展示的,配套的课程设计使用手绘,绘图复杂,错一改三,大一学生本就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错误。若能使用BIM技术,能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凸显细节,亦可减少课程设计中过多的修改,能够让学生把经历更多的放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可以在作品中体现出了更多的创新和创意。
除了运用BIM软件之外,还需要培养基于BIM建设设计的思维,这也是教育的重点,在二年级下半年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利用BIM软件选择简单小体量建筑进行设计设计。从平面功能设计、空间造型设计、建筑材料选择、环境空间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从初期的认知调研到总体策划至最终方案成型,要求学生手绘草图,使用BIM机绘成图。既锻炼了同学们综合设计的能力,同时也建立了学生的BIM思维模式。
以上都是BIM和其他课程的融合,为了使学生对BIM软件认识更加透彻,在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应专门添加有关于BIM的课程。比如BIM建筑模型课程,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使课堂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让学生边学边做,既能掌握 BIM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基础,又和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比如可以设立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技术等和BIM模型结合的课程,使学生更接近实际项目操作。另外,可进行校企合作,进行BIM软件研发、编程等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升学生对BIM的理解和运用,开拓学生就业方向。
综上所述,BIM作为应用于建设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是未来建设领域技术应用的大趋势! 专业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改革应紧跟市场导向,积极开设BIM相关课程,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